2018-11-25 眾新聞「每周時事」
各位訂戶:
昨天,是台灣的九合一選舉,國民黨重奪高雄、台中等多個縣市,民進黨慘敗,這個結果其實也不太令人意外,而展現在香港人面前的,是一次相對公道文明的選戰。
今天,香港有九龍西補選,補回劉小麗被取消的議席,而劉小麗欲捲土重來,又再被禁參選。無論今天誰勝誰負,這一場選舉已離理想很遠。
推介大家重溫這幾篇文章;以下是我們今期的時事評析。
新聞方面:
「佔中九子案」審訊——每日報道結集
尊子漫畫展回顧改革開放4個階段:鄧小平種花,習近平割花
陳凱欣競選口號「Breaking Limitations」 英文新聞前講師:Doesn't make sense
陳凱欣宣布參選前 印製1500件義工衫、30萬張建制派支持傳單
專欄方面:
從言教到身教|法政匯思(陳梓耀)
有人逃得過#MeToo嗎?|法政匯思(鍾定英)
【列根號訪港】中美過招 特區高層「左」字當頭出事|周紀
樹祭|素心(新詩)
Andrea Bocelli 溫馨感人的新專輯|何重立
眾新聞編輯室
網站:http://hkcnew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hkcnews/
訂戶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2018-11-25 一周政情
佔中撿控策略溫文
九西補選考驗兩方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治新聞是佔中案開審,控方在庭上播放大量當年的視像記錄,指證佔中三子及其他六名被告人煽動他人妨擾公眾,多名被告人在播放呼籲民眾撤離片段時在庭上飲泣;其次是九龍西補選進入投票前最後一周,建制陳凱欣和泛民李卓人、馮檢基的爭逐升級,蘋果日報委託港大做的選前民調顯示,李卓人支持度領先陳凱欣和馮檢基(31%:25%、11%),但香港研究協會的民調卻顯示,陳凱欣輕微領先李卓人和馮檢基(26%:24%、11%),投票日前夕陳凱欣和李卓人都宣布選情告急。
從佔中案控方播放的錄像證據來看,控方的檢控手法相當王道,沒有刻意突顯佔領期間個別地點發生的零星的警民衝突,然後推論被告人煽動示威者集結變相導致暴力衝突,反而大方地播出佔中三子多番勸喻示威者堅持和平非暴力原則的講話錄像,檢察官又問朱耀明牧師會否替警察祈禱,讓朱牧師有機會解釋他的愛與和平理念,表明他沒有敵人,因此會為警察祈禱,這些對被告人有利的證據,控方沒有篩選迴避,令被告的律師團隊感到詫異,趁周五休庭紛紛召開臨時會議,重新研究對策。
控方採取較溫文合理的檢控策略,沒有攻擊抹黑被告人,原因相信並非同情被告人,而是檢察官和外判的資深大律師研究過案中證據後,認同被告人沒有涉及暴力行為,也沒有煽動示威者使用暴力衝擊警方防線,如果勉強把一些激進示威者的衝擊行為列為檢控證據,把帳算到被告人頭上,可能會有反效果,令證據出現合理疑點,反而令被告人有機會脫罪,倒不如大方一點,把對被告人不利的證據(煽動群眾非法霸佔馬路阻塞交通)和有利的證據(集會本質上屬和平非暴力)一併陳列,因為控罪是妨擾公眾(public nuisance),純從法律技術定義看,就算非暴力也可定罪,公民抗命以和平方式進行,只不過是求情減刑因素,法庭即使為此從輕發落,控方也已達成了檢控任務。
如果控方維持這個策略,一直以王道方式處理檢控,被告人很可能選擇不質疑控方證據,只是對若干遺漏加以補充,然後集中精力爭拗法律觀點,到底和平集會是否構成妨擾公眾,這樣審訊過程可能會較短,內容變成是事件重溫,而非激烈爭辯,到底當年發生了什麼事,這和同期進行的七警案上訴非常不同,七警的代表律師連無綫電視已播出的新聞片段可否呈堂也質疑,七人之間又互相推卸責任,為求脫罪不擇手段,這種訴訟方式和佔中案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於左派媒體來說,佔中案以這種形式進行,當然令他們少了抹黑的機會,如果最終法庭輕判各被告,令其中的泛民立法會議員不致於喪失議席,他們必然會大事抗議,把矛頭指向法官,司法機構將要承受巨大的政治壓力。
九西補選方面,選情緊湊是明擺著的,這對建制和泛民兩方都形成重大考驗。對建制一方來說,今次考驗的是動員力,陳凱欣知名度不及鄭泳舜、政黨背景和地區工作經驗欠奉,只是臨時拉伕急就章捧上位的「演員」,全憑建制操盤過票,她最終得票多少,跟鄭泳舜在同一區補選的得票比較,便能夠清楚看到建制能動員多少鐵票,這對未來的選戰策略有重要參考作用。
泛民方面,這次最大的考驗並非馮檢基𠝹票,引發泛民需完善參選協調機制,這方面雖也重要,但不是眼前最大的挑戰,這次選情的關鍵是,許多支持民主的選民不想出來投票,有強烈的無力感,抱怨候選人不理想,沒有自己認同的人選,不想含淚投票。只要投票率低,加上一些選民寧可投白票,泛民就很有可能落敗。所以,這次補選對泛民陣營來說,衝擊主要來自過去數年一而再出現的挫敗,能否走出挫敗的陰影重新上路,不單影響今次補選,對明年的區議會選舉和後年的立法會大選都有重要影響。
2018-11-25 一周國際
法德提聯軍嚇窒特朗普
美國露底不能缺少西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和西歐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在冷戰年代與蘇聯率領、簡稱華約的華沙公約國組織對峙。當時,美國精銳部隊駐紮西歐前線,尤其是西德北部多平原,北約華約的坦克大軍在此各佔要津,一旦開戰,就仗着平坦地勢朝對方衝去。這一條對峙戰線,由北德平原延至歐洲南部的土耳其,幾十年的兩軍對峙,帶來歐洲槍尖下的和平。同一時間,也令廣義上的後方腹地美國安居樂業,因為至低限度,蘇聯大軍向西挺進,因有北約部隊阻擋,要馬上打到大西洋邊向美國叫陣,始終不是容易的事。
冷戰結束,華約灰飛煙滅,北約得到前華約國家來投,逐步向東推進,直指俄羅斯。美俄關係有多方的不和,但以北約東擴最難解決,美國得勢不饒人,俄羅斯國土在冷戰後收縮,加上昔日華約盟友紛紛調轉槍頭,與美國隙怨更深。從美國的歐洲戰略來說,北約東擴,本是最大的戰利品,但是特朗普上台前後,對北約軍費出事不遜,指西歐佔了美國便宜,暗示有「撤兵」的可能。這些明言暗語,去年令到一眾西歐國家寢食難安,因為美軍撤走部隊或減少支援,西歐面對有核武的俄羅斯,未必可以像以前般佔了優勢。
然而情況到今年出現變化,法國和德國領袖都說,要建立歐洲自己的部隊,法國總統馬克龍更說,有這支聯軍,「可以免受俄羅斯、美國等大國的威脅」。美國總統特朗普聞之暴跳如雷,連連在社交媒體發話,暗示若不是美國,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都會吃敗仗。
特朗普上任後提出「美國優先」,所謂「西歐軍費佔美國便宜」就出於此。想不到的是,法國德國順着特朗普的講話,順勢逼得特朗普露底。法國和德國雖然都是政治和經濟大國,可是軍力與俄羅斯相比,就算連同核武在內還有一段距離。尤其是德國戰後防衛力量受到限制,戰鬥力成疑。況且,兩支語言不同的軍隊,如何組成聯軍,中間的通訊、指揮、調度、戰略戰術,不是三朝兩日便是「聯」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爆發戰爭之初,法國雖有自詡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但德軍就看穿所謂「盟國」之間的虛妄,從沒有修建馬奇諾防線的比利時包抄,一舉吃下法國。北約為什麼能夠在幾十年間可以唬住蘇聯,原因便是美國可是直接指揮美國部隊或北約軍隊出擊,毋須各國之間互相猜忌,延誤戰機。
這一模式,在朝鮮半島亦是如此,美國指揮官是美韓部隊最高指揮官,同樣,在冷戰年代的北約,美國讓歐洲國家官員任北約秘書長,但北約盟軍最高統帥一職,美國從來不讓他人,這中間便是這個道理。另一個不能宣之於口的原因,是北約幾個主要國家,德國、法國、英國,各自之間歷史上都發生過戰爭,英法更是百年世仇,德國二戰侵略並佔領法國仍是記憶猶新,如何擺平這些國家,便是靠美國強行壓下各國矛盾,統統由華府說了算。
因此,縱然法國和德國一心要讓西歐做大做強,但聯軍這事一直沒有公開討論,這便是一旦靠歐洲聯軍保護西歐,若美國袖手不援,能撐多久是一個大大的問號。所以,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歐洲聯軍之計,很大程度是煲「冇米粥」,若是美國突然說「好」,煩惱的馬上轉在法國德國頭上。特朗普看不穿法德兩國的「拋浪頭」,大為緊張,馬克龍和默克爾自然心中暗笑,特朗普以後還敢天天說北約佔美國便宜?
不過,話得說回來,法德的「建軍」之議,卻會觸動一些國家的心靈深處,包括俄羅斯。歷史上,拿破崙和希特拉都幾乎滅了俄羅斯或蘇聯。1812年,法國拿破崙揮軍攻打俄國,可是遇上寒冷天氣,結果功敗垂成。1940年,德國希特拉強攻蘇聯,先頭部隊直指莫斯科,連克里姆林宮的塔尖都在望遠鏡視程內,詎料又遇上嚴寒,失利而回。從蘇聯到俄羅斯,每一年都舉行大閱兵,記念「偉大的衛國戰爭」,就是記念擊退納粹德國,歷史始終不忘。因此當德國總理默克爾公開說要組建歐洲聯軍,俄羅斯人會怎樣看,會是一笑置之?抑或是認為德國人終於說出口了。未來發展,法德聯軍或許只是空談,但俄羅斯加強軍備,以防德法,似是無可避免。
2018-11-25 一周台灣
台灣縣市綠地變藍天
展望兩年後總統選舉
台灣「九合一」選舉塵埃落定,執政民進黨大敗,包括「六都(直轄市)」在內的全台廿二個縣市中,有七個由「綠變藍」,國民黨一舉奪得十五席縣市長,對兩年後舉行的總統選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相反,慘敗的民進黨則僅守住六個縣市長的席位,總統蔡英文為敗選辭任黨主席,行政院長賴清德提出辭職,但獲蔡挽留。剩下的台北市長席位,花落無黨派的柯文哲。
猶記得四年前台灣縣市長選舉前夕,到訪代表國民黨競逐高雄市長的楊秋興競選總部時,小貓三、四隻,場面冷清,路人甲自出自入。相反,到了當時在高雄樹大根深,競逐連任的民進黨高雄市長陳菊的競選總部則熱鬧非常,旅遊巴一架接一架,年輕人穿插其中,安排得井井有條,感覺上,「花媽」躺著也勝選。果然,票開出來,陳菊得到九十九萬票,楊秋興得四十五萬,兩者相差五十四萬票。
時隔四年,選前一年零兩個月才「空降」高雄、國民黨籍的「賣菜郎」韓國瑜,周六竟然挾近九十萬得票,在被視為綠營票倉的高雄當選市長,拋離深耕高雄數十載的民進黨籍對手陳其邁逾十五萬票,打破過去二十年來高雄均為民進黨天下的「傳統」,令人刮目相看。
今年已六十一歲的韓國瑜,三十多歲就擔任立法委員,一連做了三屆,當年還曾在議事廳內將時任總統陳水扁打到入醫院,爾後在政壇反覆浮沉,至2012年接受當時的台北市長郝龍斌之邀擔任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韓國瑜在2016年與兇神惡煞的台北市議員王世堅的舌戰,讓韓國瑜一舉成名,當時,被王認為袒護韓的柯文哲就一直站在韓的身邊。
雖說在國民黨內當過立委、副市長等,但韓國瑜從來都不是國民黨的主流派,從政數十年,從未身處國民黨的權力核心,是個非典型國民黨人。韓國瑜選前憶述當年(2000年)李登輝尋求競選第三任總統時,國民黨上下一片叫好,但他在立委一番勸李登輝不要出選的言論,令他在黨內受盡白眼,足見他的特立獨行,在李登輝眼中也許不識時務。
經歷選戰,被譽為「憑一人之力救國民黨」的韓國瑜,儘管最後能否獲得代表國民黨出戰兩年後舉行的總統選舉,目前尚未可知,但他肯定是其中一名可能的人選。對於兩年後的總統寶座,國民黨內不同派系人馬各有盤算。前總統馬英九早陣子頻頻亮相,隱隱已有東山再起的苗頭,只要能避免被「政治坑害」,馬英九的確具有相當實力。
國民黨內的「次熱門」、這次沒有尋求連任的新北市市長朱立倫,今年已經五十七歲,若不出選總統的話,可能再沒地盤,恐怕在政壇再無角色,從此被邊緣化,怎能不爭?還有政壇老手、國民黨現任主席吳敦義老驥伏櫪,預料也將相機而動,隨時是以「冷門」姿態披甲上陣;反觀韓國瑜在選舉之前,由於國民黨黨產被封,中央將有限的資源調撥給有望勝選的台北、新北與台中,令韓國瑜資金緊拙,連選舉團隊的人工都發不出來,如此形勢還能打出一片天,只要韓國瑜未來兩年在高雄做出成績,其出選總統的呼聲定會高漲。
民進黨方面,是次「九合一」選舉似乎改變了原來的部署格局。身兼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手握人事和行政資源,加上又是尋求連任,代表民進黨在兩年後出戰總統大選本來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且贏面頗大,但如今縣市長選舉大敗,國民黨在全台縣市長選舉中總共獲得48.9%的選票,民進黨則只得到39.4%,兩者相差近十個百分點,假如形勢不能扭轉,蔡英文「領導無方」,憑什麼出選?不怕「江山」變色嗎?如今,為了對敗選負責,蔡英文已辭任黨主席,兩年後出選總統的機會並不樂觀。
除了蔡英文,相信隸屬新潮流系的行政院院長賴清德是民進黨選總統的次熱門,他周六晚也第一時間為這次選舉大敗而呈辭,但獲蔡英文挽留,往後賴清德相信也是選戰人選之一。另一位具政治能量的是高雄前市長、現任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她在去年初受訪時明確表態支持蔡英文尋求連任總統,強調自己是最佳助選員。如今形勢已變,兩年後陳菊會出否出選還未可知。
另一個兩年後選總統的「黑馬」,是此番得到58萬零820票而連任台北市長的柯文哲,他僅以3254票險勝國民黨候選人、資深立委丁守中。須知道,四年前柯P出選台北市長時,是獲得民進黨的變相支持的,民進黨當時並無派出候選人,而此次要非代表民進黨的姚文智獲得近24.5萬票,柯P應該是「穩勝」的,因此這次憑自身實力勝選,相信更添他兩年後出選總統的信心。
2018-11-25 一周財經
油價跌 樓價跌
科技股跌 拆息跌
上周金融市場的重大新聞都是「跌」。首先是石油價格大跌,在上周二挫落6%後,喘定兩日,周五又再起拋風,紐約期油站在50美元的邊緣,岌岌可危,布蘭特期油也低見58.8美元。一周計算,兩者都跌了約11%。
去年油價曾反彈,紐約期油全年升了12%至60美元,布油升了17%至67美元;現在已經打回原形有多。
國際油價受經濟景氣、地緣政局及供求等因素影響,而美國近年開採頁岩油氣的技術成熟令供應大增,成為油價難以重納升軌的原因之一。中東產油國無法齊心減產,美國制裁伊朗留有一手,逼迫沙特則因謀殺記者事件而佔盡上風,都是近日拋風的導引。油價跌有利美國,因可維持低通脹,緩解加息壓力,對延長經濟增長期有助。
第二樣大跌的是科技類股份,代表是蘋果,在近來不停傳出其iPhone銷情欠佳、不停要削減訂單的消息打擊下,其股價在上周跌了11%,是連續第八周報跌。此外,Facebook, Amazon,Netflix等也不同程度地下瀉;納斯達克指數一周跌逾4%,又再滑落7千點之下,反映了科技股的弱勢。
美股除了科技股弱,能源股也受油價跌打擊,道指三個半交易日報收24285點共跌4%,標普報2632也跌近4%。
港股走勢上周中開始不太跟從美市,恆指全周跌225點收25807;上海股市一周跌3.7%,收報2579。
第三樣跌的是樓價。反映二手市況的中原指數,上周連跌第八周,報179.18,跌幅0.68%;八周合計已回落3.98%,各區都陸續有減價成交個案,估計短期內指數仍會向下。
新盤方面,碧桂園、宏安地產及中國建築合作發展的馬鞍山泓碧,首推110伙,最快這星期開賣,但收票反應未見理想,發展商上周宣布新增3種付款辦法,提供高達12%樓價的折扣優惠,變相減價。
第四樣跌的是拆息。與樓按利率相關的一個月期同業拆息,上星期曾跌破一厘,且有大銀行調低H按的息率,這情況反映市場對12月加息的預期降低,美國的加息步伐會否放緩值得留意。
除了以上四則新聞,英國脫歐傳有共識支持英鎊喘定,第三批銀色債券保證息率升至3厘,Bitcoin價格下跌至5000美元之下,都是上周較值得注意的消息。
下周重點新聞你要知
- 習特會:美國總統特朗普11月22日表示,他本周在阿根廷出席二十國集團(G20)高峰會,將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
-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於11月25日至28日訪問德國,並出席第八屆中歐論壇漢堡峰會
- 據立法會議員田北辰了解,港鐵提交的最新報告不會檢查沙中線全部32倉石屎,但會定出一個統計學上可接受的比例,政府已大致接受報告,預計本周內公布,12 月初開始鑿石屎
11月26日(周一)
- 2019/20 年度小一學校自行分配學位結果公布。教育局提醒所有曾經為子女申請自行分配學位的家長,應於周一或周二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攜同小一入學申請表的家長副本,前往所申請的小學查閱申請結果。獲得自行分配學位的兒童,其家長須於周三或周四學校辦公時間內,前往所申請的小學辦理註冊手續
- 香港民政事務局前局長何志平涉嫌賄賂非洲多國政府要員案件,將於周一(26日)在紐約法院開審,預計審訊5天
- 民政事務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羅列4 項措施打擊「炒黃牛飛」,包括修訂《公眾娛樂場所條例》,將規管涵蓋至紅館和伊館等康文署場地;另亦考慮逐步下調內部銷售門票比例,及以實名制購票。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周一開會討論
- 自今年8月,九價HPV疫苗在深圳開打後,接種門診「一針難求」。因短期內緊缺情況難以緩解,為確保預約順暢 ,保證適齡女性有公平的接種機會,深圳九價HPV疫苗啟動搖號接種,「搶苗」進入拚運氣的時代。首期搖號已於十一月十九日開放註冊,共1,305個號源,此後每月搖號一次。首期九價HPV疫苗搖號時間定於11月26日(周一)
11月27日(周二)
- 運輸署宣布,現時服務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八條機場巴士「A線」,將於本周二起取道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南面連接路(即順朗路),路程會較現時縮短約四公里,車程預計可節省四分鐘。不過,有工會對此說法有保留,估計經口岸才到達機場,反會令車程足足延長十至十五分鐘,恐不便於機場上班的市民。(該8條線為:A11、A21、A22、A29、A31、A33X、A36、A41)
11月28日(周三)
- 政府發行第3批銀債周三起接受認購,新一批發行額30億元,每手入場費1萬元,債券年期3年,息率與通脹掛鈎,每半年派息一次,其中保證息率由以往的不少於2厘增至不少於3厘,年滿65歲的香港居民可認購,不設二手市場,發行額度亦不會再加碼
- 立法會前議員梁國雄就立法會宣誓案提出上訴,高等法院上訴庭進行聆訊,為期兩天
- 政府去年預留十億元的「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資助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購置及租借科技產品,改善服務使用者的生活。基金十二月三日起接受首批申請,明年二月二十八日截止申請,有份制定清單的行會成員兼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表示,今次樂齡科技博覽展出的大部分展品將會「榜上有名」,供安老及康復單位申請購置,期望周三能公布清單內容
- 香港女足將於28日至下月5日到關島出戰2019東亞錦標賽次圈
11月29日(周四)
- 新一期居屋4,431 伙減至52 折推售,房委會累計收到逾26 萬份表格,超額約58 倍。攪珠日期定於29 日上午舉行,預計最快明年2月安排揀樓。新一期居屋長沙灣凱樂苑、啟德啟朗苑和東涌裕泰苑共4,431個單位,實用面積介乎278至631平方呎,減至52 折發售後,售價介乎118 萬至468 萬元不等
- 香港總商會為慶祝成立157 周年,29日舉辦「全程為您」活動,市民於當日可免費乘搭往來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的全線電車,以及兩條往來尖沙咀至中環和灣仔的渡輪航線
11月30日(周五)
- 本月30日起禁止任何人向18歲或以下人士賣酒,覆蓋範圍包括超市、便利店及網店等;違者可被罰款5萬元
- 大嶼山長沙嶼南道住宅用地(丈量約份第332約地段第765號)周五截標
12月1日(周六)
- 法國球王施丹訪港。體育品牌「三間牌」宣佈邀請到皇家馬德里前主帥施丹,展開為期6天的大中華區之旅,香港是最後一站。施丹將於周六下午5時半在該品牌的尖沙嘴旗艦店會見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