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甚麼是自我審查?過去一周,《金融時報》馬凱以訪客身分進入香港再度被拒,以及流亡海外的作家馬建被大館拒絕提供場地舉行國際文學節的講座,正正為「甚麼是自我審查」提供了一個「標準教案」。
若談定義,「自我審查」指特定政權下的媒體機構在向公眾發佈訊息前,部分內容已受到媒體內部自己的審查,審查內容主要為:政治性敏感議題。
從馬建個案可見,所謂在「向公眾發佈訊息前,內容已經內部自我審查」,其實並不完全準確,因為半年前,國際文學節已向馬建發出邀請,即是,如果有「自我審查」,半年前馬建是可以過關的。那麼,這半年內發生了甚麼事?這個問題,不是馬建發生了甚麼事,而是香港發生了甚麼事。這半年內,香港發生了取締民族黨,以及FCC邀請陳浩天演講事件。這兩件事件之後,就算當局沒有發放訊息,指馬建是政治敏感之人,大館負責人卻「自我審查」,個人以為FCC事件是「前車可鑑」,所以就作出個人判斷以求避免「重蹈覆轍」。

從大館總監簡寧天聲稱,「不願見到大館成為任何個別人士促進其政治利益的平台」,就可見簡寧天拒絕馬建的理由純粹是「政治理由」,而及後馬建成功入境,始發現馬建並非政治敏感人物,才知「捉錯路」,才指馬建是以小說家身分出席活動,所以「收回成命」,那就更凸顯了「政治理由」是唯一的考慮。
甚麼是自我審查?皇上沒有下旨,臣等「揣摩上意」,怎料「捉錯路」,唯有「自我更正」,這就是「自我審查」。
再容我大膽假設。
大館總監簡寧天是外國人,還好,因為他尚且「打倒昨日的自己」,假若大館總監是華人,將會如何?會否「將錯就錯」、「死不認錯」,就算知道馬建沒有被視為政治敏感人物,仍繼續拒馬建於門外?此對懷疑,我很大保留。
至於FCC事件,馬凱被「秋後算帳」可說是「聖上意思」,不過,馬凱的情況是否嚴重到連以訪客身分再到香港善後也不被允許?這或許也是一種自我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