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因為林鄭司長的「帶挈」,故宮在港人社會一下子成了熱門話題。其實,港人與故宮還真有一點淵源,或許也可以證明香港建「故宮館」並非「大纜扯唔埋」。
港人都會知道中文大學前任校長馬臨教授,馬臨之兄是已故港大中文系教授馬蒙,兩人之父則為港大早年文學院院長馬鑑教授。馬家書香門第,馬鑑之兄馬衡,就是抗戰期間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院長,一直做到四九年解放。
馬衡上世紀一九三三年開始出任故宮院長,「九‧一八」事變之後,他開始感到形勢不妙,故宮文物可能有兵災之危、戰火之劫,於是向當時的國民政府建議將珍貴文物及早遷離故宮,送至安全地方暫時收藏。
其後馬衡親自監督,挑選文物、包裝封箱、開列清單名冊,前後花了多年時間,總共把九千多箱珍貴文物分批運出故宮,先後送往上海、南京等地,最後再輾轉經宜昌運到大後方重慶收藏。
抗戰搶救文物,馬衡是全力以赴,但到後來,國民黨蔣介石政府敗走台灣,要把九千箱並未「還都」的故宮文物帶走,這時馬衡卻堅決反對,認為文物應留在北京。其時主持故宮文物遷台的是學者莊嚴,莊嚴是馬衡的學生,馬衡得知文物由莊嚴押運,立即致函莊嚴,表明如果你幹出此事,二十年師徒之情立即一刀兩斷。
在港早年曾有機會接觸馬鑑教授,其後也與馬蒙、馬臨昆仲有來往,他們一談起家世舊事,都會以馬衡這位「三兄」、「三伯」為榮。
而將故宮珍貴文物運往台灣的莊嚴,其後當了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其子莊申,曾來港任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並參與中大文物館以及當時政府博物館的文物購藏工作。而莊嚴在學界術有個外號,叫做「老裝」,這個「老裝」不是「老莊」,乃「老是裝車運送文物」之意,亦甚挖苦也。
提這些陳年舊事,無非想說的,香港和故宮、和中華文化的承傳並非全無關係,而不少人和都說明,愛護和保存文物確實是每一個國民的責任。認同不認同特區政府和林鄭的做法是一回事,抗拒、否定以至詆譭展示故宮文物是什麼「洗腦」,則純粹是無知和可恥的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