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公仔別畫出腸」這是我們從小學會的處世之道,相同的道理,其實也可應用於個案與輔導工作上。
實習學生遇上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案主,她自中學的年代已病發,至此很害怕與外人接觸,更介意街坊鄰里的目光與耳語,二十多年來,鮮有正常的社交生活。
案主月前搬到一公屋單位獨居,終於擺脱了相處多年的鄰居,內心感到釋放。不過,當學生提出她可以在新的社區結識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她卻斬釘截鐵的拒絕建議。

其實很多復元人士,尤其是那些長期患有情緒或精神病的朋友,基於自身的經歷,可能曾在人際關係上飽受傷害,又或者社會對他們的標籤,都會出現社交焦慮的情況。他們擔心跟外人接觸會遭受批判、排斥或傷害,故寧願一個人獨處,或只與熟悉的家人交往。
可以想像的是,遇到這類案主,若我們開宗明義提議擴闊社交,他們自然會感到壓力,你愈叫他們也愈抗拒,即使感到寂寞,也寧可留在自己的安舒區(comfort zone) 。另一方面,對他們來說,有關提議彷如在暗示他們不懂與人相處,直搗他們的「死穴」,任何人聽到後也不會感到好過。
明乎此,做社工的有時候確實不用「畫公仔畫出腸」,直接提示案主結織新朋友,又或者督促他們參加一些社交訓練班。
像前述那位案主,她每天都要上班,也打算報讀外語課程。透過工作及進修,同樣有機會與陌生人接觸,藉著相對自然的場境,慢慢揣摩與熟習與人溝通,減少對人的戒心。
當然,在上述的過程中,案主同樣會感到壓力,也可能遇上不愉快或挫敗的經歷。社工的角色正是要提供情緒支援,與案主一起探討及拆解,如何應對人際溝通的困難處境。
說到底,很多事情其實不用說得太白,營造或應用現有的溝通場境,總較叫案主主動結識朋友自然得多。至少,他們不用擔心要就此向社工或外人交成績或功課。
本專欄逢星期三更新。如想了解更多有關精神健康的故事或資訊,歡迎到壹元坊面書專頁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