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遍地「拱門」擺設的路磚,有時又會堆砌成不同形狀和字體,這份街頭不一樣的設計,獲提名競逐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舉辦的比斯利年度設計大獎(Beazley Designs of the Year),也是唯一亞洲代表。大會形容香港民主運動的示威者,用平凡的磚塊組成細小但強大的結構,以減慢警車的推進。(按此投票)
「磚拱門」(Brick arches)被形容為腳踭高的路障,大會指出,當車輛輾過路障時,頂部磚塊會跌下來,但其餘兩側豎立的磚塊卻仍可支撐,阻止車輛向前移動。「磚拱門」在當地被稱為「迷你巨石陣」和「磚陣戰場」。由於用路磚作障礙物,比其他路障更容易製造和清除,在2019年11月示威活動升級時,「磚拱門」變得更為普遍。
有別於其他隊伍,「磚拱門」的創作者不是來自設計師、設計團隊或公司,而是「Designed by Hong Kong protestors」,乃是來自一眾香港示威者設計。其實反送中運動衍生的街頭抗爭,示威者設置的障礙物一般以就地取材為主,但不同地區卻有不同特色,如西灣河因鄰近街市,磚塊陣中會融入發泡膠陣,有些地方則加入竹枝陣,融入本土社區特色。
「磚拱門」入圍比斯利年度設計大獎的交通類別,另外兩個入圍作品,分別是以墨西哥和美國關係為靈感,在圍欄之間創作出鞦韆的「Teeter-Totter Wall」;以及在瑞典一個可以依靠、又有不同顏色轉換的創新巴士站「The Station of Being」,大會指引入創新巴士站後,電動巴士使用量增加四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