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去了「破浪Breaking the Waves」展覽的傳媒預覽場次,由K11 Art Foundation 策劃和展出、ArtReview 策展。ArtReview 成立於1949 年,是世界領先的國際當代藝術雜誌之一,其姊妹刊物ArtReview Asia 則成立於2013 年,同時關注藝術在亞洲的社會作用。
展覽一共展出了14組藝術家的作品,大量的資訊和視覺刺激,一時間未能消化。空間大,作品之多,其實可以花上大半天慢慢地看和感受。作品種類多樣,和藝術家們的背景一樣,有來自日本、美國、英國、孟加拉、菲律賓等地,由年青的80後到已獲獎無數的有名藝術家。
太多了,就只記一下幾個感受最深刻的。


「2015 年的夏天,鄭波住在上海。他拔了一些野草並繪製了它們的根莖,之後又將野草種回了土中。」
此作品是全場唯一一件繪畫作品,也是全場唯一一位駐港藝術家的作品。是眾多作品中,最能感受到「靜」,那是「簡單」的力量,和找回「根本」的重要。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品。


據聞Adriano Costa和Jac Leirner兩位藝術家是朋友,於是curatorial direction 就將兩位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出。這兩個作品,是當日看不懂的,很實在的物件,但很抽象的概念一時領略不到。因為看不懂,所以想分享。
《許願/哀悼版本》雕塑受到耶路撒冷哭牆的影響;在那裡,朝聖者將願望放在石頭的縫隙中。「吸煙和咀嚼就有了一種極具儀式感的性質:希望和夢想在行人道的裂縫中被發現。」
那應該是,希望隨處可見吧?

Wolfgang Tillmans,無框噴墨打印,夾子
上圖作品是全場唯一一件攝影作品,全場共有多張相片,分佈在不同地方。此兩張並排的相片是眾多相片中個人最喜歡的,是landscape 也是大自然。
Tillmans 是the Turner Prize 2000(特納獎)的得獎藝術家,也是第一位攝影師獲得此獎項。
展覽另有多個以錄像影片為媒介的藝術裝置。各種影片中也有一些類近的反思,如個人種族身份的反思、在面對肺炎疫情中遇上的不公、等等。實在太多,請恕文章未能一一盡錄。
如果只用一句來總結,就是:在一個又一個浪打過來的時候,衝破它、乘上浪,如滑浪般走得更前。
「破浪Breaking the Waves」
免費入場
日期:2021 年12 月17 日至2022 年1 月23 日
時間:上午11 時至下午7 時
地點:K11 HACC,鰂魚涌英皇道728 號K11 ATELIER King’s Road 2 樓
更多資訊:https://www.k11artfoundati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