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公布「香港空氣質素2017」回顧,去年「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錄得風險「高」至「嚴重」的日數比前年增加,屯門連續3年成為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污染物方面,會增加呼吸系統受感染風險的臭氧,去年錄得的濃度創18年以來新高;會刺激肺部的二氧化氮則繼續處於高水平。
環保署解釋,污染日數增加與氣象有關,珠江口積聚的各類污染物容易經由西北風吹至本港西面地區。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表示,颱風出現的頻密程度會導致臭氧的濃度增加,又認為導致臭氧出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容易在市民日常生活中出現,屬「難搞」的污染源,建議政府需作認真研究。

目前,環保署設有16個空氣質素監測站,13個為一般監測站、3個為路邊監測站。一般監測站設於各區大廈天台,反映空氣流通時的空氣質素;路邊監測站則設於市區路邊,反映市中心的污染情況。上述數據會以「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作反映,1至3級代表健康風險「低」;4至6級代表健康風險「中」;7級代表健康風險「高」;8至10級代表健康風險「甚高」;10+級則代表健康風險「嚴重」。環保署每小時量度「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並每小時向市民發布。
環保署表示,去年13個一般監測站平均錄得「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風險達「高」至「嚴重」共有44日,比2016年的26日,多出18日;至於路邊監測站,去年平均錄得「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風險達「高」至「嚴重」共有55日,比2016年的31日,多出24日。
至於各區監測站,去年錄得「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風險達「高」至「嚴重」最多日的是屯門;排第二位是元朗;第三位是東涌。屯門自2014年開始,一直排名首位。
各區「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風險達「高」至「嚴重」的日數
監測站地區 | 2017年(日數) | 2016年(日數) | 兩年差距(日數) |
屯門 | 66 | 48 | 18 |
元朗 | 58 | 43 | 15 |
東涌 | 51 | 44 | 7 |
大埔 | 50 | 20 | 30 |
塔門* | 44 | 19 | 25 |
荃灣 | 43 | 26 | 17 |
東區 | 41 | 16 | 25 |
中西區 | 39 | 22 | 17 |
將軍澳** | 38 | 10 | 28 |
葵涌 | 38 | 26 | 12 |
觀塘 | 36 | 21 | 15 |
沙田 | 36 | 12 | 24 |
深水埗 | 34 | 15 | 19 |
*塔門監測站的建築物於2015年11月30日至2016年2月25日受裝修工程影響,因此期間未有數據作計算。 ** 將軍澳空氣質素監測站於2016年3月16日起開始運作,因此2016年以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間的數據作計算。 |
若按時數計算,去年錄得「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風險達「高」至「嚴重」最多的一般監測站,排名第一、第二位同樣是屯門及元朗,第三位是大埔。屯門自2015年開始,一直排名首位。
各區「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風險達「高」至「嚴重」的時數
監測站名稱 | 2017年(時數) | 2016年(時數) | 兩年差距(時數) |
屯門 | 435 | 243 | 192 |
元朗 | 343 | 206 | 137 |
大埔 | 295 | 87 | 208 |
東涌 | 265 | 186 | 79 |
中西區 | 252 | 104 | 148 |
荃灣 | 247 | 119 | 128 |
東區 | 241 | 94 | 147 |
塔門* | 240 | 81 | 159 |
葵涌 | 238 | 112 | 126 |
將軍澳** | 221 | 59 | 162 |
沙田 | 221 | 56 | 165 |
觀塘 | 210 | 112 | 98 |
深水埗 | 205 | 76 | 129 |
*塔門監測站的建築物於2015年11月30日至2016年2月25日受裝修工程影響,因此期間未有數據作計算。 ** 將軍澳空氣質素監測站於2016年3月16日起開始運作,因此2016年以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間的數據作計算。 |
環保署解釋,污染日數增加源於空氣污染物臭氧(O₃)和二氧化氮(NO2)上升。去年臭氧在一般檢測站錄得的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比1999年高出50%,更是18年以來錄得的新高;路邊監測站則錄得23微克/立方米,與2011年有記錄以來相比,高出約76.9%。至於另一污染物二氧化氮,雖然去年在一般監測站錄得跌幅,但路邊監測站錄得的濃度卻比2016年高出5%,整體濃度仍處於高水平。
臭氧是由空氣中的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在日光下所形成,並形成煙霧(霧霾),降低能見度。氮氧化物是高溫燃燒所產生的副產品,水上、道路運輸和公用發電各佔排放量約三分一。氮氧化物屬酸性,會造成酸雨,破壞生態和建築物。至於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部分來自燃燒及其他源頭,道路運輸佔排放量約兩成五,另外六成則來自油漆、印刷物料等非燃燒來源。臭氧會刺激眼睛、引發哮喘、增加呼吸系統受感染的風險,以及令原有的呼吸系統疾病惡化。
另一種污染物二氧化氮,主要來自發電廠及車輛排出的廢氣,它會刺激肺部、減低呼吸系統對病菌(如流行性感冒)的抵抗力,以及妨礙兒童肺部的發育。哮喘病患者等呼吸系統有毛病人士,更容易受二氧化氮影響。
環保署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何德賢形容,空氣質素不理想。他表示,臭氧是複雜的空氣污染問題,因它並非從污染源直接排出,而是經由其他污染物透過光學反應形成,與2016年相比,去年的總日照時間高出19%、總雨量減少15%、平均雲量減少3%、平均氣溫高出1%,平均相對濕度亦減少4%,導致高臭氧情況較易出現。
環保署高級環境保護主任(空氣科學)鄭茵茵則表示,本港西面地區接近珠江口,當吹起西北風,珠江口積聚的各類污染物便隨西北風吹至香港。何德賢指,要解決臭氧問題是區域性問題,香港必須與廣東省政府共同合作,減少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兩地政府正就下一階段的減排方案,共同籌組成立科研小組,商討2020年後的減排合作事宜。

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表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是較「難搞」的污染源,「好多人喺生活上用緊好多嘢都有VOC,你可能噴殺蟲劑有、不同油漆又有、連噴下潤滑劑又有。我哋生活上有太多噴霧嘢,所以VOC有無數源頭。變咗好多時係要講到大家生活習慣,同埋注意自己用緊乜嘢係有VOC。」
他認為,臭氧含量的多少,也與熱帶氣旋出現的頻密程度有關,「颱風嚟之前咪又熱又焗嘅,亦會好多時吹微北風,如果嗰年多呢啲日子,咁就真係多咗幾日爆錶。」
林超英建議,政府與科學家需認真研究導致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出現的源頭來自那一類產品,再針對性地鼓勵市民不要使用那些產品,才能有效減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產生。
環保署指,其他污染物包括:可吸入懸浮粒子、微細懸浮粒子、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其在路邊及一般監測空氣中的濃度,對比1999年,均有所下跌,跌幅由13%至74%不等。